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工业文学
您当前位置: 媒体中心 > 工业文学
李毅中先生眼中的 “工业文学”
发布时间:2020-01-03 查看次数:1441

文/马虹玫


   “ 主办方给我五分钟发言时间,我准备了发言稿,讲完大概需要八分钟,我申请讲八分钟。”话音一落,观众席上传出热情的掌声和笑声。1月21日,首届工业文学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先生应邀出席。开头那句话,便是李部长致辞的开场白。李毅中.jpg

      大大小小的颁奖典礼,常常可以用庄重、严肃、华丽等词来形容。嘉宾发言,也以说场面话、好话、应景话为基调。碍于场面,讲话的不讲真正想说的;听话的人,自然也不会认真听讲。当天李部长一番“超时发言”,一改这类活动流程化、套路式发言风格,他的发言,除了正面总结以外,更多是抛出自己关于工业发展、工业文明、工业与文艺作品关系的反思。

      当下中国,工业领域风起云涌乘风逐浪,正处于从工业弱国到工业大国的过渡期,并以工业强国为目标砥砺奋进。作为精神文明的文艺和文学作品,却鲜见有质量有厚度有高度的文艺作品。对于这个现象,李毅中先生的理解是,工业涉及专业性,作家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很难写好、写清楚,即使勉强写出来,在行内人眼中,也是错漏百出,不堪推敲。李部长搞石油出身,他举例说,曾看过一部石油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中涉及专业方面的内容,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是为硬伤。大部分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内容枯燥,文字硬邦邦,更像报道而非文学作品,不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关注。

      本次比赛以“工业题材”为主题,历时半年,共计收稿近400篇。最终,共有35部优秀作品获奖。开奖现场冷门频爆,多个奖项空缺。获大奖的几部作品,则几乎都聚焦于重工业,如航空航天、国防科工等行业。不禁让人产生联想——落选作品诚然有文学表现力方面的不足,是不是也吃了“题材”不够宏大的暗亏?工业领域就业群体有普通劳工,技术工人,科研人员,技术发明创新者和企业家,人员构成多样化,但,对应的文学书写对象并没有多元化。工业文明的前端是农业文明,一些工业原材料由农业生产而来。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也是由农民转身而来。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销售、推广,进入市场,不应当将笔触局限于车间工厂。工业领域的的持续发展与壮大,自然要与商业领域,与资本市场等发生深度交集。因此,工业题材,完全也可以写农民工,写企业家精神,写工匠精神。在李毅中先生看来,工业文学题材不能局限在工厂、车间内。评委或作者,应当将视野放得更加宽泛和开阔些。

       国企变革、大国重器,固然值得大书特书,值得评委万千宠爱。那些讲述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表现私营企业的生长与突围,他们的失败和成功,这些故事和视角,同样值得评委加以平等注视。工业领域专业性极强,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如果还是抱着“习得性”的惯性思维来打量和审视与之相关的文学文艺作品,于赛事本身,有违公平公正,从长远看,也或将不利于工业文学的蓬勃发展。

      当天参加颁奖典礼的入围作者,来自四面八方,均为自费前往。车旅费、住宿费算下来是笔不小开支。一些人还是请假前往,大家参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并不算低。主办方将半个大厅设置为媒体坐席,放眼望去,济济一堂,彰显主办方公关实力。除了极少数获奖幸运儿得以上台短暂露脸之外,大部分参赛作者满怀期待而来,落寞匆忙而去,中间似乎缺了一些互动的环节和氛围。主办方显然也没有心思再行安排,让难得相聚的各地来的作者们,能够有机会深入交流参赛感受和创作思路。

       更宽视野,更高立意,更快的知识更新,以及更深层的工业文化思考,以及更丰富的,更具个性化的文本书写,以上几点,不应当只是参赛者和作家们应当思考和着眼的问题。工业文化或者工业文学的内核是什么?如何建立工业文学的内在审美肌理,并形成百花齐放的文本表达,甄待进行和着手研究的评论家、理论家们,也该行动起来了。曾为理工男的李毅中部长,他所抱持的文学观,开放、包容,有深度,超时三分钟的“非应景式”发言,值得与会各方深刻思考。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2019-2020昆企协“三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