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窗
Window of enterprise
企业家论坛
您当前位置: 企业之窗 > 企业家论坛
“十四五”: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应当着眼的六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15 查看次数:1602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昆明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和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的工作思路。实现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和三大城市品牌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必须着眼解决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在城市区域和空间规划建设上应当着眼空间网络规划

    应当看到,在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在主城区出现的大手笔规划、大连片开发、大项目带动的趋向;二是在城市建设中追求大布局、大产业、大园区。应当指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县区为枢纽,乡镇为节点,城镇化式的行政村为基础的多层级城镇网络体系建设。它们之间是以现代、畅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来联系和支撑的,既有合理的空间分布,又有区域的功能划分,更有相对独立的地域人文特色和产业构成。绝不是仅是主城区域建设,更不是人为地连片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网络系统建设。为此,在“十四五”期间,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必须着眼城市空间网络规划:一是要遵循城市空间经济学规律,城市建设构成要素在空间上具有网络性特征,其规划必须符合城镇区域网络这一特征,应防止仅就主城区域性规划而不是网络性的开发规划出台;二是科学界定和划分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层次,国际上其中心城市都是由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周边乡镇和乡村等四个层级组成的城市系统,在此基础上规划其建设规模、基础产业、人口吸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优惠政策等;三是做好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全域交通规划、城乡基础公共设施规划,这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前提之一,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二)在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打造顺序上应当着眼环境建设

    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直受“先生产、后生活,先经济、后社会”的思维影响,重城市设施建设,轻人居环境打造。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设施先行是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已延伸到了城市建设之中。 国内外新型城市和新区建设经验表明,现代和未来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和整合的发展进程,涵盖城市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等。自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设立至今的13个国家级新区,都将打造人居环境高地作为新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和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十四五”期间,预计昆明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0%,届时将有450万城镇人口,需要有100万以上农民进城落户,需要2400万平方米住宅,不低于70万个就业岗位和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据此,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改变过去以基础设施为主线的城市建设模式,将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的核心。

   (三)在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着力上应当着眼城市功能

    昆明已具有“一带一路”节点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基础,2019年昆明GDP达6475.9亿元,比上年增长6.5%。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跃至第12位,税收收入增速,增收规模居省会城市前列。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成立,成为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昆明围绕产业布局进行产业功能打造效果明显,相比之下,城市功能规划与建设尚显不足。从全国城市建设和国家级新区发展看,其开发建设指导思想已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城市综合功能建设转变,更突出宜居宜业的城市综合功能。上海浦东新区在强化沿黄浦江、长江和东西三条主要发展轴线的基础上,在强化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将中部产业发展带纳入整体空间格局,成为城市核心功能聚集区,通过构建和完善新区公共中心体系,增加若干市级副中心和专业中心。针对重点功能区增加公共中心,促进产城融合。在“十四五”期间,昆明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应着力打造和增强城市功能,发挥全省人口增长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及人居环境营造领跑城市。

    (四)在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建设上应当着眼生态

     昆明未来发展中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特征是融合性,城在田园里,田园城市中就是充分体现城市整体自然融合。近年来,城市建设中过分突出人工生态的问题,即人们不顾生态的自然性和系统性,人为地在城市中挖湖、种草、人工绿地、安置盆景,突出人工生态代替自然生态。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绝不是在城市中多种树、多建公园和多开辟几块绿地便是生态。生态是自然复合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划定生态保护区,对山地、河流、湖泊、湿地、林地等进行保护与修复,保持生态多样性,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常先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然后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却忽视了城市自然形成的一套生态自然系统,它是城市及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不仅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广泛地包含一切能够提供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系统、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它是个完整的概念。国际上已有成功的经验,英国早在1979年时就有20多个社区引入城市农田;法国在建设新城时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使城区的绿地、水面达到40%,并用农田作为新区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称之为“建设没有郊区的新城”。在“十四五”期间,建议规划建设昆明绿色文化遗产廊道,绿色廊道是集生态、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湖泊、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停驻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应该在全域划定一个个不建设区域,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绿色廊道,从而形成昆明大生态系统。

    (五)在城市承接和文脉传承上应当着眼历史传承

    昆明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将与云南怒江、大理、丽江、版纳等城市各有分工,错位发展,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同时构筑滇中现代城市群。基于云南经济政治中心城市的昆明,已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农业人口以及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承接功能和承载能力,但传承能力亟待提升。作为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昆明,在“十四五”期间,要更加注重打造昆明城市的吸引力和软实力;更加注重昆明城市的文脉传承。文脉传承内容与现代居民的文化精神面貌息息相关,它包含城市的历史、文物、古迹、人文、民俗等文化要素精髓所构成的独特文脉特质。昆明在发挥城市承接功能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昆明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作用,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托,不可分割。迫切要求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要着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区域性文化传承,融合昆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积淀,再塑昆明蕴藏久远的城市文化内涵,从而凭添昆明城市魅力,形成长盛不衰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之核。这不但是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六)在辐射作用和国际化拓展上应当着眼国际

     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着两个方面的考量和要求,一方面是滇中新区与老城区如何各有分工,错位发展,共同构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是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客观要求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要突出辐射作用和国际化拓展循环。在“十四五”期间,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按照辐射作用和国际化拓展循环要求,还需要在昆明的产业构成和产业选择上具有国际性;在人居环境和建筑标准上具有国际性;在城市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上具有国际性;在城市运行与服务上具有国际性。如何发挥昆明现有优势,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拓展,使昆明真正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城市,为全省城市建设作出实验示范,是昆明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必答题。

 

                                    (本文作者系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戴云)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2019-2020昆企协“三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