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专家观点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全球价值链中的大国创新
发布时间:2016-11-25 查看次数:540

     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单干,应像华为那样,融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开展开放式创新

  主持人:中国经济报告记者 马玉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业创新亦成社会各界热词。这是因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迫切需要从以前的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国企业,应融入全球价值链中,以技术创新求得生存壮大。

  技术创新是“根”,商业模式创新是“叶”

  中国经济报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弗里曼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一书中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请问,企业创新类型主要有哪些?

  房汉廷: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等,纳入生产经营过程,成为创造财富的新要素,这就是创新。企业的创新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技术主导型创新,应用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再进行商业化运作;二是模式主导型创新,就是商业模式创新。比如马云的阿里巴巴,包括他旗下的淘宝、支付宝、余额宝等等。

  这两类创新经常是相互融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中不是一点技术都没有,也不是说技术创新中一点商业模式都没有。比如乔布斯的技术创新里也有模式创新,苹果的生产、营销,在全球进行分包,用富士康工厂做代工。

  比如“互联网+”,是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其发端于乔布斯,基于乔布斯发明的智能技术,加上移动互联网,才具备了大数据、多终端、大储存、快捷化、开放性这些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是根本,起决定性作用,然后是商业模式跟进型的创新。形象地说,技术创新是树根,也可以叫树干,商业模式创新是树枝或树叶。如果技术创新变了,后面的一套商业模式都得变。

  王志乐:从企业理论来讲,企业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叫有机成长,就是靠自身力量不断扩大规模。还有一种是外延型成长,即通过收购成长。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没有不通过收购成长的。也就是说,这两种发展模式里,会产生两种品牌。有机成长产生的是自创品牌,收购成长产生了收购品牌。这两种模式都是中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躲不开的。从现实来看,在全球化时代,能够存在的品牌,只能是国际知名品牌。

  贾新光:其实创新应该是企业生存发展必需的功能,就跟人要吃东西、消化吸收能量,才能长身体一样。传统企业以发挥劳动力作用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现代企业则以创新为驱动力,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硅谷实际上就是一个产业,以电子研发为主。有好多企业是没有工厂的。像苹果,就没有工厂,就是搞研发。国外讲工业4.0,将来要集中到研发那一端。研发形成知识产权,形成无形资产。中国制造恰恰是智能那一块原来没有。我觉得,我们需要强调的并不是使中国制造强大,而是智能强大。

  华为、大疆:走出国门的中国“智造”

  中国经济报告:2014全球创新企业榜单,华为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大陆企业。大疆无人机公司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公司之一。它们都是技术主导型创新企业吗?它们的创新之道是什么?

  房汉廷:华为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创新主导型企业。华为在交换机、通讯设备、网络设备等领域,首先追求技术的领先性,然后追求以性价比优势占领市场,还是以技术为前导。这是华为二三十年之内的情况。

  甚至腾讯也算是技术主导型的企业。比如腾讯的聊天工具,从QQ到后来把微信团队收购并商业化。有很多基于互联网开发的新技术,技术与模式两个方面是并重的。它相当于把很多陌生人都能够联系在一起,把很多熟悉的人从线下挪到了线上,第一次实现即时信息交换和大规模音频、视频信息传输,这些都要有一些技术支持。而像阿里巴巴、京东、小米,则属于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

  至于靠技术创新迅速成长的深圳大疆创新,发明了无人机新技术,实际上是基于电脑、移动互联智能化之后,无人机才比较便捷地被大规模使用。无人机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有,只不过那时候无人机的载重量小,续航里程有限,安全性差。现在的无人机由一种高端产品变成了大众产品。

  大疆无人机技术有很多分层,已经不在于无人机怎么样,在于无人机及机盒里的装备和技术,执行什么样的任务。比如执行普通的遥感、遥测任务,执行简单的送货任务,侦察任务。还有一些像美国的无人机,执行的是攻击任务。因执行任务的不同,其技术也都不一样,技术含量差得非常多。

  王志乐:华为作为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与一般国企不同,80%左右的业务在海外。华为老总就反对狭隘地理解自主创新,他认为如果继续这样鼓吹下去,最后导致自己单干,反而会落后。所以,华为是真正的全球开放创新、合作创新的典范。

  贾新光:美国企业正纷纷采用大疆创新的廉价、轻型飞行设备,用于拍摄电影、绘制地图及实地探测。无人机是靠科技创新的,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就不讲了。民用分几种,一种是固定翼的,一种是单旋翼的,一种是多旋翼的,像比较小范围的航拍一般是用单旋翼或者多旋翼的。另外,农业领域现在用得比较多,一是用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二是它能解决农民作业中药物中毒的问题。所以,未来农用市场前景比较好。农业中主要用单旋翼和多旋翼无人机。

  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

  中国经济报告:目前业界对“自主创新”有争论,你们怎么看?企业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王志乐:现在国内强调推动自主创新,我觉得本意是挺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就是把自主创新变成了自己创新。

  而且,自主品牌现在也走入了误区,把它变成了自创品牌。一个企业的品牌有多种路径去创造。一种是自己单干,自己创造,我把它叫自创,这种品牌肯定是自主的。还有一种就是合作合资去创新品牌,有人把它叫合资自主。另外有一种更重要的,就是收购,通过跨国收购国外好的品牌。像沃尔沃已经被吉利收购了。这种方式,中国有好几家企业也做得挺好。

  有个别企业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实际上不创新,骗取政府补贴和资助。现在强调中国制造2025,特别应注意防止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

  从更深的理论来讲,全球化以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公司叫全球公司,把企业原来的一些价值链延伸到全球,打造成一种全球价值链。现在,企业不融入全球价值链,离开全球价值链单干,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成功了。必须像华为那样,融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去创新和提升。为此,必须采取开放、合作的模式,而不是像国内有些人理解的,把自主创新变成自己创新,关起门来自己单干。另外,对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我要挑剔一下,这些政策不太强调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开放和合作。

  房汉廷:其实,我们起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时,大家就有这样的争论,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也有一种误区。自主创新并非自己创新,它当时就包含着三个方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其核心在于自主可控。什么叫自主可控?就是说,中国或中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以及创新结果分享的时候,要有控制力,要有话语权。不管是买来的,是合作产生的,还是自主研发的,自己要有话语权。

  以华为为例,其目前在通讯设备领域已经走到世界最前端,已经具备整合全球力量,进行开放创新的条件。华为的开放创新,不是创新完了都成别人的。华为出钱出力组织,目的是为自己的产业产品服务,有的是为它更远的目标服务,因此它是自主可控的。我认为这种创新完全符合自主创新的含义。

  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中国经济报告:科技部首次出版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那么,应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人力资源的作用,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如何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贾新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完善制度体系等各方面协调推进。其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海内外著名研发中心和优秀研发人才非常重要。除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大城市,内地城市也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形成全方位吸引人才,激发科技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才可能持续性发挥“人才红利”,而不仅仅是给钱多少的问题。

  中国硅谷不应像中关村那样。中关村弄来弄去最后就成了倒卖电子产品的商城,没有多少研发。美国硅谷不是大城市,它是因为产业发展,研发才集中到那儿去的。

  房汉廷:第一,对中国的技术人才要分成几类,有一类本身就是搞研发的,不是搞创新的。研发和创新是两回事,Research和Innovation,实际上我们国内经常是搞混的。创新和技术转化成创造财富的工具有关系,研发则不一定。比如研发太阳黑子,研发超行星,也是研发,但很难说它跟财富创造有什么关系。

  第二,对于创新型人才,我的看法和官方不太一致,我认为主要指三类人。一是能够把技术做成产品,或者是转化成服务模式的一类工程师;二是创新资本的提供者和投资者;三是企业家。这三类都属于创新型人才,这三类人要做的事情都是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去创造财富,不光是给个人创造财富,还给企业和国家创造财富,其行动的目标就是创造财富。

  除了刚才说的这三类,还有一类不能叫做创新型人才,只能说是创新型的人力基础,即高级技工一类。当然,高级技工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因素。

  政策是技术创新的“土壤”

  中国经济报告:大树成长离不开土壤。科技扶持政策方面,与美国比国内的技术创新政策如何?

  房汉廷:我们的创新政策是对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注册的企业、个人都适用的国民待遇。在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比国外宽很多,国家的一些科技计划和项目,对外资企业都给予国民待遇。

  在美国,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其很多科技政策,只针对美国企业和美国人,外国企业是无法分享的。什么叫美国人呢?拥有美国国籍的公民才叫美国人,那些拿绿卡的都不算;什么叫美国企业?美国人占51%以上股份的企业才叫美国企业。中国企业到欧盟、美国,都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和补贴待遇。像海尔、联想出去之后都是受歧视的,动不动还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中国制造2025》,更多的是大框架原则、任务、目标,针对具体行业的政策现在还没有看见。综合性政策,也重在怎么落实。规划提出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行业准入制度,但是具体怎么准入,还得看以后的细则。规划中强调的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都需要细化。此外,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没有说怎么培养。引导普通本科转成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这个跟教育部商量了吗?也没有商量。

  王志乐:科技创新中很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像华为就买了很多的国外知识产权和专利;买过来以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对知识产权,国外凭什么跟我们共享,那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提法,依我看,还是对时代变化缺乏敏锐把握,没有充分重视到全球化背景下,开放与合作创新对一个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2019-2020昆企协“三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