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工业文学
您当前位置: 媒体中心 > 工业文学
她们,是这样的“90后”
发布时间:2020-05-09 查看次数:1405

铁建装备制造总厂的机加工分厂主要承担着大型养路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和转向架、箱体、轮对的组装压装工作,为了顺利保障生产供给,各类加工设备全天运转,成为大型养路机械生产制造的关键。

而就在机加工车间,有这样一群90后女工,她们能吃苦、肯钻研,白班、夜班来回倒,图纸、编程反复学,逐步成长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零部件”,更成为一颗颗打造中国铁建装备产业这艘新航母的“螺丝钉”。

万绿丛中一点红,勤学苦练成能手

作为精加工工段唯一的女性,今年30岁的加工中心操作工马思苒有着其他人没有的韧性和责任心。4月22日下午6点,她还在拿着图纸研究一项急用零件的加工步骤,但让人难以想到的是,眼前这个操作熟练的“老师傅”刚进厂时不要说零件加工,就连最基本的编程都不会。

2010年,20岁的马思苒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机加工分厂,成为普通车床操作工。她说,普通车床对零件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需要手动操控设备,人一旦停下,机床也随之停下,因此每天的工作不仅需要时刻站立,还要重复同样的动作。

第一次使用游标卡尺,第一次使用百分表,这些新鲜的尝试让马思苒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但半年后,每天重复的工作让她有了新的思考。“我现在还年轻,难道就要这样一直重复同样的工作?”想到这里,她提出想要进入精加工工段学习。

精加工是零件加工流程的最后一步,对精度要求高,全自动的数控机床需要操控人员熟练掌握编程,在有新的加工任务时,事先在设备上编写出每个步骤。本就对机械不太敏感,再加上要学习编程,新的工作充满了挑战。第一天工作,师傅把她带到一台数控设备前教会开机、关机和启动后,便去忙自己的工作。“看着设备上一排排不明所以的字母和数字,我连那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变成可以指导机器运转的代码了。”

为了快速融入新的工作,从那天起,她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编程不会,就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每一步对应的代码写下来。“要预先开机让轴承充分润滑减少加工误差、根据机床装载范围刀长不能超出300mm……”在她的笔记本上,每个需要注意的细节都一目了然。“太烧脑了,别人编程靠算,但我因为基础差,算不出来,就只能死记。”马思苒说,一个工件的加工代码少则几百条,多则上千条,而且还要根据工件的类型和加工方式更换不同的代码,每天睁开眼,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各种图纸。

多年的实践让马思苒积累了不少经验,她对工作渐渐熟练,成了精加工工段亮眼的“女汉子”,也从当初的“菜鸟”成长为技术能手。为了提升异形零件的加工效率,她还先后设计制作了“减速箱支架”工装、制动杆翻面工装等,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徒弟。2015年获得中国铁建“三八红旗手”的她在去年又被评为重工集团的“三八红旗手”,再次为一线工作的女性们树立了标杆。

连续站立十余年,简单工作常态化

无论是早上8点至下午5点的白班,还是下午5点半至凌晨1点半的夜班,只要工作起来,磨床工朱云丽一站就是近10小时,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她持续了10余年。“许多人都觉得站一天的工作很辛苦,但我觉得只要找到乐趣,站着工作并没有那么累。”

今年28岁的朱云丽在车间已经11年,她的工作就是将需要加工的零件放进磨床,手动操作使砂轮与工件之间慢慢增加给进量进行磨削,再将完成的零件拿出来,如此重复。听起来不复杂,但由于磨床砂轮的转速很高,砂轮又比较硬、脆,经不起较重的撞击,操作不当将会撞碎砂轮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在重复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力都必须高度集中,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朱云丽说,刚工作时,由于对操作不熟练,砂轮爆裂、加工精度不达标等情况时有出现,为此,她站在师傅身旁边看边学,经常一站就是一整天。“看着原本粗糙的零件经自己的手变得光滑,心里就很有成就感。”

朱云丽的爱人李玉飞也是车间的磨床工,他们因为磨床相识、相知、相爱。虽然两台磨床之间不到两米,可是从早晨到夜晚,这对小夫妻却忙不得多说一句话。由于磨削时砂轮的工件上会飞溅出微细砂屑及金属屑,工作时必须一直佩戴口罩,彼此的交流也能剩下偶尔的回眸一笑,但似乎这已抵过了千言万语,因为再苦再累,他们都在互相鼓励支持着。

去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宝宝。朱云丽主动申请上夜班,爱人则上白班,9个月来,她白天要照顾孩子,晚上进车间工作,凌晨回到家后睡上3、4个小时,便又要起床,一天被排得满满的。她调侃地表示,看多了白天的车间,晚上的这里灯火通明,伴随着运转中的机器,工作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虽然每天的工作,就是与机床设备为伴,日复一日,可他们却从无怨言。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机器工作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为他们美好爱情和辛勤工作最好的见证。

一肩挑起半边天,工作家庭两不误

和朱云丽一样因为要照顾家庭主动申请夜班的还有数控车工张馨艺。就在去年,刚结婚不久的她,爱人就在工作岗位上病倒,被确诊为了急性心肌梗塞,每年都要自付医疗费80000余元。对于这个刚刚组建不久的小家,无非是一种晴天霹雳。

今年只有26岁的她,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无形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样作为车工的爱人如今已无法再承担重体力的工作,只能病养在家。

为了照顾爱人和不到2岁的孩子,也不影响车间的生产任务,她主动申请长期夜班。每天下午5点半,和婆婆在家“交接”完照顾孩子的工作,她就急忙来到车间和白班的同事“交接”车床的工作。在她的工位前,不同盒子里摆放了不同形状待加工的零件,她卷起袖管,拿起图纸,开始一天的工作。

凌晨1点的机加工车间显得格外安静,车完当天最后一件的工件,她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规整着用完的工具。她说,每天听着身边机器运转的隆隆声,就会让自己精神振奋,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全心投入在工作。

“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有时候被需要也是一种欣慰。”曾经有人问过她,是什么样的动力让自己坚持了下来?她总是笑着答到,工作疲惫时,放眼看到这条线上每个忙碌的身影,再看看加工完成的零件,再想到运行在铁轨上的大型养路机械,心里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但时间拨回8年前,眼前这个能干的小姑娘对机床操作还一窍不通。“在学校学习的是电路与制图,和机床操作有所区别,刚工作那段时间由于无法上手,只能转行做了公司的后勤工作。”张馨艺说,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掌握机械加工技能才是真本事,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她自主报考了数控技术的专升本专业,并顺利毕业取得证书。回到车工岗位后潜心钻研、精进技能,实现了操作“零失误”,成为车工工段最年轻的数控机床女操作工。

“一线车间虽然辛苦,消耗体力和脑力,但我们的工作环节承前启后,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一想就觉得这份工作意义十足,再辛苦也值得。”张馨艺表示,“在很多人眼里,90后不能吃苦,工作挑剔,但如今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无论是在企业还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已经能承担更重的责任。”

                                                                                                                                    (铁建装备供稿)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2019-2020昆企协“三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