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窗
Window of enterprise
企业调查
您当前位置: 企业之窗 > 企业调查
在办学育人中打造创新型特色品牌
发布时间:2016-11-12 查看次数:936

办学育人中打造创新特色品牌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以创新引领特色办学纪实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以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为主,其他教育形式为辅的医药类高职院校。1993年经昆明市教委批准成立的“南方民族医药培训学校”,是云南省创办最早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之一。1998年2月10日,升格为“南方民族医药进修学院”。2005年12月26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办学二十多年来,学院始终以“成功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特色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道德决定一生,技能决定一世”的校训,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学院现有在校生14421人,专任教师319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32人,硕士生98人,党135人,党委下设党支部7个,隶属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和云南省教育厅领导。

学院设有医学康复系、制药营销系、护理系、马列部、基础部、体育部,共有25个专业。其中,社区康复老年人服务、中药制药、药物制剂专业颇具特色,深受广大农村医疗机构的欢迎。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特色,特别是创新医药类高职院校特色品牌,显得更加重要。学院通过办学理念创新、运行管理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教书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中,创出一条与社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专业职教品牌,他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学校教书育人犹如企业制造产品,必须保证质量必须产销对路,才能赢得市场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用人单位满意程度如何,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如何这是检验学办学质量的标准。他们总结出了一套保竞争策略教学中要做到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新,别人新我精这是学校得以稳步持续发展的关键学院的学生面向农村,面向乡村卫生院。单纯从大众化培养,很难适应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需要,必须要根据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一整套实用特色显著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

护理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临床护理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求必须掌握中医传统护理技术中医食疗、中医美容的知识技能。母婴护理除了必须掌握孕妇护理外,还要掌握婴幼儿护理、产后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医院从事护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美容、养生、养老、保健按摩等行业就业。农村医学和康复治疗技术,在确保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的设置、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的配置、教材的编写等等都进行改革。除了康复的临床技能知识熟练掌握外,还要求熟练掌握“民族传统疗法”,例如穴位注射疗法,放血疗法,拨火罐疗法,刮痧疗法,中药外敷法,输血疗法,雷公火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艾灸疗法等等。这些疗法效果好,操作方便,成本低,在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地方,特别受欢迎。学院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专业知识后,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实践操作。先在学中相互实践操作,再到临床实习给病人治疗。

老年服务产业正在兴起的朝阳产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老年服务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缺乏。老年服务人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当务之急;这类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必须加大培养力度和教育质量特别是单身孤寡老人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周到体贴的服务。学院认为:如果学院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掌握医疗专业知识,又擅长康复技能知识,还懂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服务和服务老年人政策法规,这样的毕业生更能满足社会需求

院严格执行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专业知识占30%,实践操作占70%,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农村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道是:家有良田万倾,不如薄技在手。由于院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突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制药专业学生更是还未毕业就用人单位“预订”一空。

院要求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对专业建设的认识,在实践工作中,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团结合作,努力使院特色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学立德树人实践之中

“技能决定一世,道德决定一生”。这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要镶嵌在头脑里。习主席说:“通过研读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辩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开的精神家园。”习主席的号召增强了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和信心

学院领导在全院1万多学生和400教职工中提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习主席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首先要有孝心,才会有善心。有了善心才会知恩图报。孝心是培养教育出来的不仅百姓要行孝,就是位高权重的人也要行孝。孝心是人生立世高境界,把个人之孝、小家之孝推广升华为社会之爱、国家之忠,读书的做个好学生,当兵的做个好战士,务工的做个好公民,经商的做个有良知的企业家,从政的当个勤廉好官员如此,天下皆安常怀孝敬天下父母之心才能立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之愿

为此,学院要求全院师生员工给自己父母写一封发自肺腑内心的感恩信由学院统一从邮局发出要求每位师生员工每周至少给自己父母通一次电话学生放假回家要主动给父母洗脚每年在全院师生中评出二十位孝男孝女榜样;每年春节学院给职工家属发一份不少于500元的孝心红包给自己父母买一台保健按摩仪请外面的专家作“涵养女德,美丽人生”和“孝与感恩”的教育。学院还要求师生员工背诵《弟子规》、五伦八德”,学习《大学》、《中庸》等传统名篇学院举办“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我如何做人”的专题讲座。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做一个知书达理,明理诚信的人。让学生老师认识到,家贫一定发奋努力,改变命运;家富则思先辈创业不易,兢兢业业,继往开来;学校发展遇到困难时,职工则加倍努力工作,与学校共度难关;学校发展顺利时职工更加珍惜,感恩回报。学院体会到孝能治国,也能兴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党建杂志上发表“着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即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更要落实见效果学院没有能力改变天下,但可修炼自身重塑学院的人通过教育学习,全院师生关心学院发展的自觉性提高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学院与社会之间关系更和谐了;有的教职员工家庭关系、婆媳关系改善了;有的同志、同学戒掉了吸烟、赌博陋习。学院认为这是最好的教书育人,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是最好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做强做大的根本

一个学校要发展,要做强做大,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专业技术强,政治素质高,具有特色品牌价值的师资队伍。

学院作为医药院校,对师资专业素质要求高,学院的措施是:一是严把教师“入院关”,从源头管控教师的整体素质。二是注重梯队层次的培养。由于是医药院校,它的专业是医和药,教师不仅要懂得基础知识,更要懂临床实践经验。学院不仅要有一批有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还要不断培养年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为此,学院常年不断把年轻教师送到医院进行实践进修,还不断把业务管理干部送到省外进修或参加全国各种业务学习班学习。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监督机制,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即时整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坚持把教育作为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形成制度规范与核查制约机制。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二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促成“日行一善,月改三过”自律意识和道德的养成。站在大学的讲台上,论师道精神,在教师节座谈会上谈师德理念。在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全体教师自觉追求对师道师德有更深理解融汇贯通,在学院形成风气

学院通过三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真正体会到习主席的教诲学史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知廉耻,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确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或是社会,在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都应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把传统道德与制度规章糅合一体,自觉抵御非分物欲诱惑,守住做人底线,教人从善,教人从良,教人行善,教人行孝,教人感恩,人人都能为公,方能天下太平。学院不但自身在创新开展向善教育,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倡导并加大在学校、企业、机关、街道、农村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和力度只有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在社会得到充分践行才能构建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摘自《昆明企业调查》2016年第1期(总第445期)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2019-2020昆企协“三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