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窗
Window of enterprise
企业调查
您当前位置: 企业之窗 > 企业调查
为什么“僵尸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
发布时间:2016-11-12 查看次数:1172

  最近,中央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做出战略调整,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出台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措施。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53日发表文章表示,有关方面的资料表明,当前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库存严重积压的八大行业,除了部分是民营企业外,大部分集中在国有企业,大量的所谓“僵尸企业”构成中,也主要是国有“僵尸企业”。为什么国有企业出现那么多严重过剩的产能、大量的产品库存积压?为什么“僵尸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僵尸企业”?除了在发展方面全球市场发生变化,在改革领域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完善等原因外,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局部倒退所造成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根据不同时期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轮重大改革,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九十年代初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九十年代末提出“结构调整,抓大放小”,将国有企业“集中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2000年以后,政府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同时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内部机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多年的改革,尤其是通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民经济布局调整,抓大放小,既提高了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保证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章称,但是,在分享中国经济十多年高速增长成果的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国有企业摆脱了困境进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没有继续按着中央确定的国企改革正确方向和大政方针继续深化改革,使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在局部的改革方面发生了倒退。

  比如,这几年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没有按照中央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要求,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基本上停止了“退”的部署,国有企业不再提重点集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而是全面进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包括大量的竞争性行业,使得国企大量地涌入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铁矿石、有色金属、房地产等行业,使得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加上国有企业内部决策机制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对大量的产能过剩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退出、转型,从而形成了目前大量的过剩产能,使国有企业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为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此外,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形成能进能退、能生能死、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加上国有企业内部机制转换不到位,使国有企业用人多、成本高、效率低、竞争力差,在产能、产品已经大量的过剩积压、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不少国有企业仍然靠着政府的支持、银行的贷款,勉强生存,形成了大量“僵尸企业”。

  因此,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最重要的是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结构动手术,消除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积压严重、库存膨胀、结构失衡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使处于劣势的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快捷、平稳、有序地退出,形成资本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的自我动态调整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大量的国企“僵尸企业”存在的根源;同时加快国有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机制的改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活力,使之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中国的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功。

  文章指出,如果在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取得突破,产生产能过剩深层次的原因不能根本解决的话,仅仅是各级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用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通过兼并重组等方法,暂时缓解结构失衡的矛盾和困难,在过剩产业产销之间取得了暂时相对平衡,这样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来看,可能会给中国经济的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未来若干年也许还需要再来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Copyright©2019-2020昆企协“三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